秦腔戏中为什么要有“板”有“眼”
本帖最后由 魏渊平 于 2024-10-27 13:28 编辑在陕西关中及周边省份,人们爱听的戏就是秦腔。秦腔是个大剧种,旧社会不叫秦腔,有个通俗而土气的名字:桄桄子,现在也叫才桄桄乱弹。桄桄子实际上就是用枣子做成的一块响板,在说唱时,一个人左手执这块枣木响板,右手要用另一根短木棒击打敲响,主要是用于打节奏的,因为击打时发出“咣、咣”的声音,清脆而明快响亮、简练又能急可缓,又是枣木做的,所以秦腔在民间就叫“桄桄子”。其实现在不管那个秦腔乐队规模大小,乐器多少,其演奏的灵魂就是这块响枣木板敲出的声响,当然了,秦腔戏也在与时俱进,在发展进步,这敲桄桄子也进化了,乐队叫“打板”,就是秦腔乐队的很洋气高雅叫法“司鼓”,当然桄桄子还在,就在司鼓的旁边辅助敲击。这司鼓其实就是秦腔乐队的总指挥,所有乐器都得听这个“打板”的,师傅一手执比筷子长不了多少的竹鞭击干鼓,一手挑着也是两块枣木用绳子穿着一端快板(陕西叫‘梆子’),这司鼓就用这两只手敲出秦腔戏音乐的强弱快慢、打出轻重缓急、奏出喜怒哀乐。我们在听秦腔戏的时候,经常有内行人说,这娃唱秦腔戏还行,就是吃“梆子”,意思就是弹嫌这娃乐感差,掌握不了唱戏的节奏,跟司鼓师傅敲出的“鼓点”不合拍,也就和乐队演奏不“搁弦”,演员和乐队不配合,把娃唱戏唱得能“挣死”,乐队的人却逮不住音。司鼓师傅的打板,一手摇摆的快板(梆子,也有叫‘牙子’)就叫“板”一手竹鞭抽干鼓就叫“眼”,。因此秦腔戏的“板”和“眼”是其音乐节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是以一个曲调为基调,通过节拍、节奏、旋律、速度等的变化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版式。其中,“慢板”是4/4的节奏,也就是一板三眼。小节的第一拍为强拍(板),第二、三、四拍为弱拍(眼),分别称为头眼、中眼、末眼。“二六板”“二导板”则是一板一眼,其板位在第1拍,眼位在第2拍。“带板”有板无眼,只有一个强拍,没有弱拍。“滚板”和“垫板”属于无板无眼,这是一种没有固定节奏的板式,演员可按照秦腔的传统唱法自由发挥。例如,戏剧中常说的板眼实际上类似于其他音乐中的强弱关系。梆子(专业叫‘牙子’)是“板”,鼓是“眼”,如常见的一板三眼,就是击梆子一下,抽鼓三下。在秦腔的演出中,会根据剧中情节和人物的需要来选择使用不同的板式,以更好地表现各种情绪和情境。这些板式的运用,使得秦腔的音乐富有变化和表现力,比过去老式只敲击枣木“桄桄子”打节奏强弱响度和情绪轻重缓急要丰富得多。
2026.10.26
2026.10.26
作者是西安市长安区人,中学教师,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秦腔音乐爱好者
漂亮 真 好 漂亮 有板有眼 长知道了! 长知识了! 不错 真实即虚 发表于 2024-10-26 17:39
漂亮
谢谢! 明白了, 长见识了, 才桄桄乱弹 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