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LO 发表于 2024-11-14 08:53:59

西安大遗址综合保护利用成效显著 建成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资料图片  11月13日,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在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千年古都 诗意长安”西安大遗址保护主题新闻发布活动。记者从发布活动上获悉,近年来,西安市探索实施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形成了以汉杜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退耕还林模式”,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的“国家公园模式”,以唐城墙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市民公园模式”,以大唐西市遗址博物馆为代表的“民营资本投资模式”,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集团运作模式”,实现了大遗址与现代社会的相融共生。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丹凤门气势磅礴,再现唐代皇宫正门的宏伟端庄。 资料图片  建成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安地区遗址资源丰富,重要史前遗址和周、秦、汉、唐时期的都城遗址及帝王陵寝在我市均有分布。在2021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中,西安地区有杨官寨遗址、秦咸阳城遗址、秦始皇陵、汉长安城遗址、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等10处20个点列入专项规划,无论是数量还是等级,都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3处大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建成秦始皇陵、汉阳陵、汉长安城未央宫、大明宫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俯瞰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云纹瓦当大地景观 记者 王旭东 摄  四大举措推动全市大遗址保护利用  发布活动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推动全市大遗址保护利用的相关举措。  一是注重统筹兼顾,创新大遗址保护理念。按照“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推进遗址保护利用,促进城市和遗址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探索出了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当地城乡基本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的理念,实现了大遗址与现代社会的相融共生。  二是突出规划引领,构建大遗址保护格局。西安在历次城市总体规划中都充分考虑了大遗址的保护要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中,专题编制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确西安总体布局形态为传承古都的空间发展模式。其间编制公布了《小雁塔保护规划》《秦咸阳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等大遗址保护规划,推动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对大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起到了积极指导、协调和规范作用。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景色宜人 记者 王旭东 摄  三是聚焦活态利用,释放大遗址综合价值。结合城市中心广场公园建设,实施了隋唐长安城遗址圜丘、明德门遗址保护工程,建成开放了圜丘遗址公园、明德门遗址公园,打造区域文化地标,推动历史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结合城郊区域环境整治,将大遗址保护与生态景观建设、生态林业项目实施充分融合,营造出既符合遗址本体展示特征,又适合市民游客参观休憩的阿房宫遗址公园、杜邑遗址公园,实现遗址保护的多元化发展。对于汉长安城这种面积达75平方公里、位于建成区的特大型遗址,一方面,积极发挥大遗址的社会教育功能和使用价值,推动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部省合作新路径,将实施汉长安城遗址区供给水工程列入“西安市2024年为民实事”,推动解决辖区13.3万常住人口饮水问题,促进大遗址保护利用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协调发展。  四是夯实基础保障,优化大遗址保护全要素支撑。出台《西安市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和唐大明宫遗址保护管理条例》《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等,进一步筑牢大遗址保护法治防线;健全保护体系,建立运行市级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将文物安全纳入政府考核评价体系;逐年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市级文保资金从2020年的2500万元增至今年的1亿元,同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文保专项资金倾斜支持,相继组织实施了秦汉栎阳城、阿房宫、西汉帝陵、隋唐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等大遗址文保工程。 记者 张潇

小美满 发表于 2024-11-14 09:14:11

人潮里 发表于 2024-11-14 09:14:15

风中的百合花 发表于 2024-11-14 09:50:59

已经很厉害了,赞一个,

长安不长偏居中 发表于 2024-11-14 09:55:40

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
城市建设牛皮癣

聆听如水 发表于 2024-11-14 10:17:02

Jason_LYZ 发表于 2024-11-14 11:35:02

不错

秦镇老街米皮 发表于 2024-11-14 12:52:39

西安大遗址综合保护利用成效显著 实现了大遗址与现代社会的相融共生

11月13日,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在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千年古都 诗意长安”西安大遗址保护主题新闻发布活动。记者从发布活动上获悉,近年来,西安市探索实施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形成了以汉杜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退耕还林模式”,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的“国家公园模式”,以唐城墙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市民公园模式”,以大唐西市遗址博物馆为代表的“民营资本投资模式”,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集团运作模式”,实现了大遗址与现代社会的相融共生。



西安地区遗址资源丰富,重要史前遗址和周、秦、汉、唐时期的都城遗址及帝王陵寝在我市均有分布。在2021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中,西安地区有杨官寨遗址、秦咸阳城遗址、秦始皇陵等10处20个点列入专项规划,无论是数量,还是等级,都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3处大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建成秦始皇陵、汉阳陵、汉长安城未央宫、大明宫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发布活动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推动全市大遗址保护利用的相关举措。

一是注重统筹兼顾,创新大遗址保护理念。按照“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推进遗址保护利用,促进城市和遗址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探索出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当地城乡基本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的理念,实现了大遗址与现代社会的相融共生。

二是突出规划引领,构建大遗址保护格局。西安在历次城市总体规划中都充分考虑了大遗址的保护要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中,专题编制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确西安总体布局形态为传承古都的空间发展模式。其间编制公布了《小雁塔保护规划》《秦咸阳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等大遗址保护规划,推动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对大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起到了积极指导、协调和规范作用。

三是聚焦活态利用,释放大遗址综合价值。结合城市中心广场公园建设,实施了隋唐长安城遗址圜丘、明德门遗址保护工程,建成开放了圜丘遗址公园、明德门遗址公园,打造区域文化地标,推动历史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结合城郊区域环境整治,将大遗址保护与生态景观建设、生态林业项目实施充分融合,营造出既符合遗址本体展示特征,又适合市民游客参观休憩的阿房宫遗址公园、杜邑遗址公园,实现遗址保护的多元化发展;对于汉长安城这种面积达75平方公里、位于建成区的特大型遗址,一方面,积极发挥大遗址的社会教育功能和使用价值,推动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部省合作新路径,将实施汉长安城遗址区供给水工程列入“西安市2024年为民实事”,推动解决辖区13.3万常住人口饮水问题,促进大遗址保护利用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协调发展。

四是夯实基础保障,优化大遗址保护全要素支撑。出台《西安市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和唐大明宫遗址保护管理条例》《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等,进一步筑牢大遗址保护法治防线;健全保护体系,建立运行市级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将文物安全纳入政府考核评价体系;逐年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市级文保资金从2020年的2500万元增至今年的1亿元,同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文保专项资金倾斜支持,组织实施了秦汉栎阳城、阿房宫、西汉帝陵、隋唐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等大遗址文保工程。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潇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旭东

zhizhe 发表于 2024-11-14 13:02:19

杨土豆~ 发表于 2024-11-14 13:19:59

不错

辣椒红红 发表于 2024-11-14 13:39:18

支持

城南花已开 发表于 2024-11-14 14:07:36

实现了大遗址与现代社会的相融共生。

好大哥 发表于 2024-11-14 14:12:43

千年古都 诗意长安

土豆马铃薯 发表于 2024-11-14 14:47:34

怎么没有隋朝的宫殿遗址

斌娃 发表于 2024-11-14 14:51:32

遗址公园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西安大遗址综合保护利用成效显著 建成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