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五幸:我的家乡灞桥的“霸气”
高五幸:我的家乡灞桥的“霸气”灞桥,这一方充满魅力的土地,有着独特的“霸气”,如同一位底蕴深厚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一、灞桥柳——生命的礼赞
灞桥的柳,是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最灵动的景致。它们身姿婀娜,千万条柳枝如同绿色的丝绦,在微风中摇曳生姿。每一根柳枝都像是一个跳动的生命音符,奏出蓬勃的乐章。灞柳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柳树,它们扎根在灞桥的土地上,历经风雨却愈发坚韧。春天,它们是最早感知到春之气息的生命,那嫩绿的芽苞迫不及待地钻出枝头,像是一个个好奇的孩童,窥探着这个崭新的世界。夏日,繁茂的柳枝如同一把把绿色的大伞,为行人遮挡炎炎烈日,带来一片清凉。秋冬之际,即便柳叶凋零,那苍劲的枝干也在寒风雨雪中傲然挺立,仿佛在展示着生命的不屈与顽强。灞柳以其独特的生命力,成为灞桥的象征之一,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兴衰与变迁。
二、灞河水——逆流的传奇
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水总是向东流,但灞河的水却偏偏往西走,如同一个叛逆的行者,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道路。灞河水清澈而灵动,它如同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穿过灞桥,与浐河相融,汇入渭河。河水潺潺,日夜不息,它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在阳光的照耀下,灞河水面波光粼粼,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恰似一幅流动的画卷。逆流的灞河水,仿佛是灞桥人民坚韧不拔、特立独行精神的映照。它滋养了两岸的土地和人民,孕育出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河边的人们,在它的哺育下,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
三、文学重镇——文化的魅力
灞桥,堪称文学的乌镇,或文化之乡。这里是文人墨客的汇聚之地。陈忠实的《白鹿原》犹如一颗璀璨的文学之星,从灞桥的大地上冉冉升起。这部巨著以其深刻的内涵、宏大的叙事,展现了灞桥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不仅在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更是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除陈忠实之外,还有李君利、韩怀仁、王飞、王朝群、白来勤、伏萍等多位中国作协会员,犹如繁星般地闪耀在灞桥的文学天空,从这个地方走向外面的世界。他们用手中的笔,书写着灞桥的故事,一部部砖头般厚的书籍,是作家们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与敬意的体现。他们从灞桥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汲取灵感,默默无闻,辛勤耕耘,创作出一部又一部的佳作,让灞桥的地域文化得以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
榜样的引领,让越来越多的的人爱上了文学。据我所知,灞桥区作家协会、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洪庆文化协术协会等文学社团集结了一大批精兵强将,在去年灞桥区庆祝建国74周年文学作品成果展上,我目睹到家乡知名度高有影响的作家、诗人、书法家一个个的风采。灞桥,被称为文化的“窝窝子”,展示着文学矿藏的独有魅力和风采,吸引着外埠文友前来探寻这片文学圣地的魅力。
灞桥,以其独特的柳、奇异的河和璀璨的文学而霸气,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家乡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文化的魅力将永远流传,这是灞桥人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衷期待着家乡再出新“大家”,多出精作品。
摄影:王建西、赵小利
作者介绍:
高五幸,笔名:高五星,1954年7月22日出生,初中文化,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道新寺村人。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理事、《美篇》文学领域优质作者、话题评论员,灞桥区作协小说委员,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出版有《灞上烟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散文小说诗歌文集三部。《我的祖母高王氏》一稿荣获陕西农村网征文三等奖;《港兴路惊闻喜鹊声》在首届“才子杯”文学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9年荣获《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学杰出贡献奖》,获《东方散文》“海洋杯”华语散文大赛优秀奖等多项奖励。
写的真好{:mocs_24:} solariz0026 发表于 2024-10-21 10:14
写的真好
谢谢老师的鼓励和支持。 给作者点赞 看看 不错 欣赏了! 赞美家乡 好 高老师写得好 棒棒棒 灞柳风雪 写得好 他山之石 发表于 2024-10-21 22:03
高老师写得好
谢谢老师的鼓励和支持。 陕西霸王 发表于 2024-10-21 18:53
给作者点赞
谢谢老师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