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五幸:唐都医院的红色文化广场
高五幸:唐都医院的红色文化广场在唐都医院的红色文化广场,秋阳温柔地洒落在这一块承载着历史与荣光的砖石上,为这片圣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广场中央,有一尊白求恩大夫纪念雕像矗立,它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更是唐都医院红色基因与精神传承的象征。碑身上镌刻着白求恩的名字与事迹,每一个字都仿佛在低语,讲述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中,医者们如何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长城。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是一所综合性教学医院,她的前身为1939年11月7日在延安创建的"中央医院"。1947年2月改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一后方医院,1949年2月改编为西北军区第一后方医院,1950年8月改编为西北军区第二陆军医院分院,1951年4月扩编为西北军区第三陆军医院。医院前身的另一支脉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六后方医院,1949年6月改编为西北军区高干休养所。1951年5月,为适应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以西北军区高干休养所为基础,组建西北军区第六陆军医院。
1953年12月,第三、六陆军医院合并,仍称第六陆军医院。1954年10月,改编为西北军区第二医院。1955年8月,归建第四军医大学作为教学医院。1958年9月,正式命名为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969年10月,医院随第四军医大学调防到重庆市,驻重庆市新桥地区,称新桥医院。1975年7月,又随第四军医大学从重庆市迁回西安原址。1985年8月,外称陕西省唐都医院。2016年1月,医院随第四军医大学隶属新成立的军委训练管理部。2017年7月,随第四军医大学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称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外称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广场精心修剪的松柏苍翠挺拔,它们像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每当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似乎在诉说着医院几代人接力传承、不懈奋斗的故事。广场的一角,一排红色文化长廊格外引人注目,它以文图的形态,展现了医护人员紧急救援的瞬间,那坚定的眼神、紧握的双手,无不传递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精神。
夜幕降临,广场上的灯光渐渐亮起,将红色的文化氛围渲染得更加浓厚。此时,常有医院的职工、患者及家属聚集于此,或驻足瞻仰,或轻声交谈,共同感受这份跨越时空的红色情怀。作者有幸有空在此地歇息,停足凝视着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为医院的题词,豪情万丈,红色文化的种子在我心中悄悄生根发芽,“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成为一代代从医者激励前行的“座右铭”。
在这片红色文化广场的熏陶下,唐都医院不仅医疗技术日益精湛,更在医德医风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医护人员们秉承“大爱无疆、医者仁心”的崇高理念,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医者的责任与担当。无论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或险种,还是日常的医疗救治工作,他们总是冲锋在前,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的家乡灞桥区乡党看病就信服唐都医院,说唐都是佑护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保护神”!
岁月悠悠,红色文化广场见证了唐都医院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无数医者的初心与使命。它如同一座耀眼的灯塔,照亮着医院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每一位唐都人继续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作者介绍
高五幸,西安市灞桥区人。20岁创作的剧本“席筒相亲”(与王韶之合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曾经是中共灞桥区委中心通讯组成员,西安晚报通讯员。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理事,头条达人,荣耀西安网“大学士”,《美篇》文学领域优质作者,灞桥区作协小说委员、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著有《灞上烟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文集三部。
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 风中的百合花 发表于 2024-9-9 09:07
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
谢谢老师的鼓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