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翠华山【严建设日记】 2024年09月07日 Saturday晴 七月流火,铄石流金,暑魃未遁
秋游翠华山【严建设日记】
2024年09月07日 Saturday晴
七月流火,铄石流金,暑魃未遁,挥汗如雨,溽暑郁蒸。余偕老妻邀约家姊伉俪并舍弟欲觅清凉之所,消秋虎之烦闷,遂驱车迤逦南行,共赴翠华山。
夫翠华山者,关中胜景之一也,峙于西安长安区太乙宫镇之境,乃终南山之支脉,秦岭北麓之瑰宝,距长安城不过四十里之遥。昔汉武帝于此祭祀太乙之神,由是得名太乙,而翠华之名,则源自一民间佳话,流传千古,引人入胜。
晨起,驱车而行。未几,至山脚下。其通衢堵塞,车辆首尾相衔,车水马龙,满满匝匝,密不通风,盍龟速而行。行过西译校区,辄路途通畅,畅行无阻,方悟系西译院校开学焉。
仰望山峰,翠影重重,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入山之门,清风拂面,燥热顿消。车出涵洞而止,乃循径而下,青石绿苔纷呈,白雾氤氲,水气叆叇,寒气逼人,冷不可当。其当值保安徭役云,山间廿五度、洞唯十五度焉,名曰冰洞。遂步履天池一周。见天高云淡,山峦叠翠,辄心花怒放,放浪形骸,踏歌而行。
天池一泓碧波。见建设银行之青年男女,不拘于室庐之限,而放浪于江湖之间,乘橡皮之舟,缘彩楫为器,嬉戏于碧波之上,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若古之龙战于野,其趣何极!舟入水中,随波荡漾,众坐其上,稳如泰山。各执彩楫,或蓝或绿或黄或红,色彩斑斓,犹如神兵天降,蓄势待发。水花四溅,如雨如注,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巾帼不让须眉。闻三五旅人叹曰,该地美若仙境,惜泛舟之资何其弥贵,价昂不敢问津焉。
至天池东岸,舍弟振臂呼号,欲拾阶而上。乃沿石径而上,两旁古木参天,浓荫蔽日。蝉鸣于枝头,鸟啼于林梢,其声婉转,与潺潺溪流之声相和,自成一曲天籁。余大汗淋漓,热不可当,甚感疲惫。复行,山势渐陡,然余等兴致高昂,不以为苦。登至山顶,极目远眺,群峰罗列,连绵起伏,云海茫茫,壮阔无比。此时,清风徐来,衣袂飘飘,若欲乘风归去。山凹仅一道观,名曰金华圣母观,内一道姑,俯饮天池水,瞩目终南山。其道骨仙风,风韵犹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研习书法丹青。
据《国语·周语》载,曩地震时,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三川即今秦地之泾河、渭河、洛河。翠华山地质主要以花岗岩为主。山崩地貌主要由堰塞湖、堰塞坝、崩塌石海和残峰断崖组成,地貌类型齐全,结构典型,保存完整。
后行至山门口,见一瀑飞泻而下,水花四溅,如烟如雾。瀑下有潭,水尤清冽,掬水而饮,甘洌爽口,心神为之一爽。有性感美妇临此,亦风摆杨柳,袅袅婷婷,款步姗姗,仪态万方,万般妖娆,搔首弄姿,摄之不提。
午后,腹中饥馁,乃觅农家乐沽大碗油泼汤饼、哨子汤饼、锅盔、红烧老豆腐、凉拌灰灰条、孜然炒肉、腊肉炒竹笋一饱。耗银一百七十元。山间逢一农妇相浼,其芳名曰燕子,农家乐名曰仁杰农家乐九号,其夫辛氏,育一子一女,皆聪慧明事理者。
翠华山地势高峻,山岭纵横,属秦岭北脉加里东运动褶皱带,北坡有东西走向延伸之大断裂,断层面倾而北,系秦岭山地与渭河盆地分界断层。翠华山潜在不稳定岩体位于太乙河西岸之古坡。
其水资源丰富,系渭水主要补给水源地。有黑河、涝河、沣河等河流流经。翠华山天池,又称太乙池或龙移湫。
翠华山,非以翠绿之色独擅其名,实因翠华姑娘之传说而声名鹊起。相传翠华姑娘,才貌双全,不甘于世俗之束缚,遽追婚配自由,遂逃奔至此,化为仙子,永驻山间。后人感其贞烈,立庙祀之,名曰翠华庙,塑像于内,香火不绝。此山亦因之名曰翠华,寓意女子之坚贞与高洁。
翠华山景,分为三区,各有千秋。天池山崩科普区,乃自然之奇观,山崩地裂之后,积水成湖,名曰天池,碧波荡漾,映山照日,美不胜收。游人至此,无不叹为观止,感慨自然之力,鬼斧神工。甘湫池森林健身区,一片葱郁之林,密林深处,藏有甘湫池,水清如镜,四周林木参天,鸟语花香,乃修身养性、强健体魄之佳所。漫步林间,呼吸清新空气,心旷神怡,尘嚣尽忘。
翳芳湲生态休闲区,别有洞天,溪流潺潺,芳草萋萋,若世外桃源。游人至此,或铺陈小憩,或嬉戏水畔,尽享自然之乐,忘却世间烦恼。
翠华山之美,源其山崩地貌之奇特,更在于其集山、石、洞、水、林等自然景观于一体。天池之畔,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甘湫池边,绿树成荫,清风拂面;地质博物馆内,珍藏着大自然变迁的秘密,令人叹为观止;汉武帝拜谒太乙神道场,古迹犹存,让人遥想当年盛况。秋游翠华,别有一番风味。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山间层林尽染,五彩斑斓,若绚丽画卷,铺展眼前。登高望远,心旷神怡,胸中块垒,尽随秋风而去。同行之人,或谈笑风生,或搞笑视频。
其摩崖石刻镌历代诗人、唯王维、祖咏、司马光、于右任等;另镌现代赵璞初、刘自犊、魏俊秀、陈少默、邱星、茹桂、赵步唐、吴三大、杜中信、萧云儒、雷珍民、李成海、赵熊等百人。
感谢分享,受益良多! 赞 喜欢~,下次有这样的好内容,记得分享哦 抓拍精彩 美好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6的飞起 避暑胜地 图文皆精彩 感谢分享美景 太乙近天都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