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严建设 发表于 2024-8-30 22:16:41

潼关游记【严建设日记】 2024年08月30日 Friday 甲辰七月廿七日,余偕老妻


西安-严建设 发表于 2024-8-30 22:20:09

潼关游记【严建设日记】
2024年08月30日 Friday
甲辰七月廿七日,余偕老妻邀约家姊伉俪一行四人,自长安驱车迤逦东去,过临潼、渭南、华山诸地,凡二百八十里许,港口下通衢,至潼关一游。七月流火,暑气郁蒸,挥汗如雨。
故地重游焉。东至肴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曰天险。曩曾偕网络诸君,杂沓奔赴。与县衙礼部尚书宁韩龙、亢棣一晤,时诣杨震别院,晓暮夜却金四知典故,佳酿飨客,欢然留饭,一别数载矣。
潼关之险,曩倭寇不曾逾潼关西犯一步。曩双十二事变始,杨虎城命冯庆哉部扼守潼关险要,以拒中央军入陕,孰料冯庆哉临阵变节,誓死效忠蒋委员长,献关奉何应钦部长驱直入,潼关失守。后冯庆哉居东木头市南柳巷五号,余之街坊焉,其幼子冯寄秦,余之窗友焉。曩过从甚密,其腹匿纶绮温润如玉颇腼腆内敛,乳名大面。曩暗恋东木头市十字杂货铺一鹅蛋脸肤白貌美女,白璧微瑕略有雀斑。芳名赵小妹,且胆怯而从不敢言,几十春秋忽忽而逝。

西安-严建设 发表于 2024-8-30 22:20:27


潼关者,秦地之咽喉,渭南潼关县北,北濒黄河,南倚山腰。《水经注》有云: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此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即公元一九六年。潼关,关中之东大门,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之次,素有第一关之美誉。乾隆皇帝游历至此,亦为之动容,御笔亲题第一关,鎏金于城楼外横额之上。
甫至潼关,余等步履水坡巷一游,鹅卵石铺地,古槐横空。人迹寥寥颇冷清焉。故地重游,诸多感慨,巷口门洞内有九旬村媪纳凉,歪脖老槐树横贯巷中,巷内修葺一新,新筑庙宇,石桥。乏昔日之沧桑感。巷南城门洞二,今已封闭。步履其中,见十室九空,陋室空空,铁锁横挂。衰草枯杨,蛛网横缠。巷闾寂寞,杳鸡鸣犬吠。内街皆青砖古瓦斜坡硬山顶厦屋。有平顶房一,疑似冀中平原风貌。见贩夫搬煤,面如墨染,汗流浃背。近前询问,知悉所鬻煤饼,冬储之蜂窝煤焉,其价三元五角。

西安-严建设 发表于 2024-8-30 22:20:40


水坡巷者,曩名血泊巷焉,传李自成屠戮过重,尸积如山血流成河,乃斯名焉,后人觉杀气腾腾而不详,遂更名水坡巷。
本欲访杨震四知堂,系廉政教育基地,罢了。嗣后觅饭肆,沽潼关肉夹馍、蘸汤汤饼、大烩菜、麻辣米线、潼关酱笋、醪糟鸡蛋、油泼汤饼、鸭片汤等一饱,归家不提。该饭肆名曰老程家潼关肉夹馍。潼关酱笋者似昔年鲁迅曾贾之物焉。
古之潼关,地势险要,为三秦锁钥,九州通衢。城中有巷,名曰水坡,巷内一隅,藏沈氏旧宅,宅前有一奇槐,人称龙槐,亦云乾隆槐,其名远播,故事悠长。

西安-严建设 发表于 2024-8-30 22:20:52


昔乾隆皇帝,南巡北狩,遍览华夏之美景,行至潼关,见此地山川壮丽,民风淳朴,遂驻跸小憩。时值春日,万物复苏,沈氏宅院之内,花团锦簇,竹影婆娑,一派雅致之景,引天子驻足观赏,赞不绝口。沈氏家主,闻天子驾临,诚惶诚恐,引领入内,以表敬意。
乾隆帝漫步园中,忽见一槐,枝干虬曲,苍劲古朴,虽处深巷,却自有一股不凡之气。帝询之,知此槐本为乡间野木,因缘际会,得入沈宅。帝听后,龙颜大悦,曰:此槐不凡,似有龙跃之姿,当留为朕与百姓共赏。遂命侍从,小心翼翼,将此槐移至宅前,亲自培土浇水,以作留念。

西安-严建设 发表于 2024-8-30 22:21:11


世人皆言,天子之物,非同凡响。此槐经乾隆亲手所植,若被赋予神力,奇迹般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枝叶繁茂,遮天蔽日。沈氏一族,感念皇恩浩荡,视此槐为家族之宝,世代守护,不敢有丝毫懈怠。
岁月流转,斗转星移,转眼间已是数百年光景。昔日繁华的潼关城,历经沧桑巨变,唯有那株龙槐,依然屹立不倒,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和人间烟火。每当春风拂面,夏雨倾盆,秋叶纷飞,冬雪皑皑之时,龙槐便以它那独有的姿态,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吸引着过往行人目光。

西安-严建设 发表于 2024-8-30 22:21:16


今龙槐中空,仅存糙树皮,内存铁钉一枚。左近小庵存古井。传此井掘于唐天授二年。
甫登原至广场拜谒女娲娘娘。余虔诚拜之再三,默默祈祷。王充《论衡》: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俗图女娲之象为妇人之形,又其号曰女,仲舒之意殆谓,女娲,古妇人帝王者也。《列子》:女娲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女娲娘娘雕像立于潼关之巅,俯瞰黄河,气势恢宏,令余肃然起敬。女娲者,古之女神,传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其功莫大焉。雕像高约十丈,以洁白大理石雕镌,历经风雨而不朽。其面容慈祥,慧目含笑,天生丽质,美艳绝伦,俯视众生,似有无尽之慈爱。
像身衣袂飘飘,似随风而动,手抚一巨婴,象征其造人之伟业。石上纹理清晰,色彩斑斓,宛如天成。像下基座,刻有古文,述女娲造人之事,字迹古朴,透沧桑之感。
见城阙巍峨,金碧辉煌,黄河汤汤,风云变幻,夕阳斜照。阙内置亦持枪戎装跃马甲士,疑系李闯王,其城阙守吏曰非也。系守吏一中年男,面色黧黑,沉默寡言。其帖临九成宫,字字珠玑,笔笔精到, 点画之间,既见力度之美,亦不失柔美之韵。横画平直而不僵,竖画挺拔而不孤,撇捺开张,收放自如,尽显大家风范。令人赞叹不绝。秦地有所谓书法家,久占公堂,闭塞贤路,厚颜忝居主席副主席之职,实沐猴而冠,其实难副,黄钟毁弃瓦缶雷鸣焉。
潼关之设,始于东汉末年,初建关城于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至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遂成潼关城旧址。唐置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则为潼关县,民国沿袭其制。潼关地处黄河渡口,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之要冲,实为进出三秦之锁钥,汉末以来,东入中原,西进关中,皆以此为要。
余游历至此,见黄河浩荡,山势崔嵬,潼关城墙巍峨,古朴雄浑。登城远眺,黄河如带,波涛汹涌,山峦起伏,云雾缭绕。古城之内,街巷纵横,古迹斑驳,民风淳朴。昔人云: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潼关不知关。今日一见,诚不我欺。士卒何草草,终古高云簇此城;筑城潼关道,秋风吹散马蹄声;大城铁不如,河流大野犹嫌束;小城万丈余,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之险,非徒言辞所能尽述。关城依山傍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古人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潼关之设,实为此意。历代兵家,无不以此为战略要地,烽火连天,战鼓频传,多少英雄豪杰,于此谱写壮丽篇章。
余漫步于潼关古城,抚今追昔,俯瞰滔滔黄河南下东去,感慨万千。昔日兵戈铁马,今日游人如织,历史与现实交织,古今共存。潼关,不仅为一处军事要塞,更是一段历史见证,一曲英雄赞歌。余引镜自拍,慷慨高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形势颇险要,南靠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十二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险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之诗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游历既毕,余心潮澎湃,难以自已。此行所得,非言语所能尽述,唯有铭记发帖,传播海外,永志不忘。是为记。

西安-严建设 发表于 2024-8-30 22:26:42


西安-严建设 发表于 2024-8-30 22:27:42


铁面无私 发表于 2024-8-30 23:18:04

狼啸天下 发表于 2024-8-30 23:54:15

漂亮

开元天宝 发表于 2024-8-31 05:22:21

这是谁复建的关城,5个门洞,天子礼数都成规制。

陪都洛阳历史上还没有一座5门洞的城门,潼关不过是一座关城而已

大耳将军 发表于 2024-8-31 05:27:37

走你

大耳将军 发表于 2024-8-31 05:27:45

耍的美的很

无所谓的山 发表于 2024-8-31 06:23:15

风云之地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潼关游记【严建设日记】 2024年08月30日 Friday 甲辰七月廿七日,余偕老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