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传承历史文化 绘就文化强市新画卷
去年以来,汉中市坚持守正创新,感恩奋进,坚持以“两汉三国”为重点的历史文化、“朱鹮IP”为特征的生态文化、“汉中非遗”为代表的秦巴民俗文化、“川陕革命”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在文化强市建设和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汉中天坑
文化建设机制健全,文化遗产光彩迷人。汉中市系统部署、完备顶层设计,先后印发《加强汉文化传承发展打造“两汉三国”文化研究高地的实施方案》《汉中市打造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实施方案》等系列制度文件。实施纵向贯通汉中各个历史年代、以“两汉三国”为重点的“中”字型文化研究工程,建立了汉文化人才智库,从中国社科院等研究机构选聘37位专家学者。推动形成《汉中编年史》《汉中通史》《典籍里的汉中》等一批初步研究成果。
完成了秦蜀古道世界文化遗产预备申报,实施重点文保项目14个,申报国家级文保项目10个。市博物馆创成国家一级博物馆,并建成了全景数字博物馆展示系统。创成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成省级非遗特色示范县(镇)8个、非遗工坊9家,创建国家、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全市现有各级非遗项目达505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6人,3名非遗传承人跻身国家首批乡村工匠名师。全市19家省级非遗工坊年产值达1.34亿元。
群众精神家园更加丰盈。紧贴百姓需求,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64个,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镇)5个,11个县(区)图书馆全部评定为等级馆,“村晚”“乡村阅读”“戏曲进乡村”等活动点亮群众精神家园。“汉中原创”性文化精品频出,小说《魏紫的春天》获柳青文学奖,非遗汉调桄桄3次亮相央视舞台,“西郊记忆”非遗工坊、“国潮汉风”熊猫集市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成为休闲消费好去处。创新举办陕南民歌节暨第三届陕南民歌大赛,《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四叶草》《茶乡歌声飞》分获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文华优秀表演奖。2023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市场主体发展至8358个,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30.61亿元,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传承活动及标识更加闪亮。“汉风年·老家过”春节系列文化活动等频频出圈,天汉长街、市博物馆沉浸式体验汉文化成为追捧“顶流”,17期“汉风古韵”汉文化系列讲座浸润人心,汉中藤编、汉调桄桄、羌绣等非遗项目进校园及研学活动走深走实。用全球视野讲好汉中故事,开展了“生态汉中·鹮美天下”朱鹮文化交流、天坑国际联合科考、“一带一路”汉字发布大会等活动,“石门十三品”“朱鹮”文创展品随兰花奖全球巡展。联合拍摄的《极致中国》系列纪录片之《汉中天坑》,以43种语言面向全球170多个国家播出,推出汉中非遗专题纪录片《中国符号》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汉文化”“张骞故里”“朱鹮家园”“世界天坑”“汉中非遗”等文化标识愈发靓丽,汉中连续3年荣登中国地级市传播热度百强榜。
朱鹮展翅
同时,围绕历史文化传承发展主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彰显生态城市新形象。精心规划高端轨道游、低空生态游、房车露营游三大旅游环线,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处、国家和省级旅游休闲街区2处,8个露营项目入选全省十佳自驾游目的地。创新举办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帆船展示、中国桨板超级联赛(汉中站)等品牌活动60余项,开展对外宣传推介50余场次。2024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荣获“全国国内旅游宣传推广优秀案例”。去年8月以来,仅全市文博单位接待游客201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胡 毅
传承汉文化 希望发展越来越好, 不错 好 那么大个天坑 好 画卷 不错 2024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荣获“全国国内旅游宣传推广优秀案例”。 {:mocs_48:} 汉中旅游资源不错,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汉文化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