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五幸 发表于 2024-4-22 12:37:18

高五幸:灞桥槐香飘万里

高五幸:灞桥槐香飘万里

       携一缕春天的阳光,迈着轻盈的脚步,沐浴着谷雨的雨露,我们走进了热情似火的夏天。

       槐花似菊,如雪,盛开在洪庆山的百花岭,让文朋诗友闻香而至;香喷喷的槐花麦饭,勾起我们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更多的是以文会友,以诗赋情,抒发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幸福未来的期许。

       灞渭水“三角州”,洪庆山,毛西坡,白鹿原,独特的地域标志,象一处处矿藏,书不尽的塬坡丽色,写不完的人生故事,还有一代代灞桥人自强自立、不甘平庸的奋斗之歌。

       灞河、浐河、渭河,“三水相通”,水脉滋养着古城之东北一方的芸芸众生,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生命河”“幸福河”。“依水而居”建设理念让过去的乡村成为“新都市”,农民的身份变化和新旧思想的碰撞,需要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与时代同行,为人民而歌,书写出属于自己独有的句子。

   “诗为心声”。在手机普及的今天,个个都是摄影师,人人都是诗人,这是时代的进步。但,诗要写的能引起共鸣,拍照拍得能让人看了眼睛发亮,那的确是很不容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首好的诗歌,一祯美的照片,能让读者记住你,需要的是与别人的“不同凡响”,即出新、出彩。对创作的热爱与坚持是前提,还要有一颗骚动不安分、异想天开、爱琢磨、求上进的心,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平凡的世界发现人性美的闪光点,挖掘出人间真善美的文字高光。

      灞桥这块皇天厚土,养育了人,也成就了文。陈忠实老兄的一部枕棺之作《白鹿原》,成为揭开民族进步发展的“秘史”,让文学之乡灞桥绽放异彩,老字辈韩怀仁、李君利、王心剑、陈正齐、伏萍、鹿丁联、周养俊、许卓良等先生宝刀不老,新作不断;以白来勤、李胜利、王朝群、金步摇、王飞、张荺、路桄畅、杨红利、翟孝章等为代表的领军、中坚力量,势头锋劲,佳作连连;年轻一点的穆海峰等人,初露锋芒,前途光明。对踏踏实实写作的人,吾叟向来是敬重的,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和继续努力的动力。

   我是2021年准备出书,通过秘书长苏西民才与洪庆文化艺术协会结缘的。虽然都属灞桥区,但因居住和工作原因,我却不曾常到这一地方来。人不亲行亲,三四年交往下来,共同的爱好让我同洪庆的文化人成了知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说大灞桥是文学的精神原乡,那么麾下的洪庆称文化重镇一点也不夸张。乡党李胜利曾撰文写的《灞桥文化的洪庆现象初探》一稿,对洪庆文化窝窝子的有成就、有成绩的人做了详尽介绍和公允评价,为省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让我对洪庆文化艺术协会高看、能上心的,一是协会的凝聚力,王季庆、韩怀仁、刘炳南、苏西民、伏萍、马士琦等一些老人手,为了文化事业,甘当年轻会长路桄畅的后盾和绿叶,协会组织的活动一呼百应,善始善终。二是团队合作心齐、无厚此薄彼之风。譬如会员有病、有难之类的事情,一人有难,全员帮忙,年轻会员窦超超患先天性心脏病,协会组织为其募捐助治 ,英年早逝后 ,协会帮其出书,圆了他的出书梦。会员华长社、赵治文病逝后,协会在刋物设专页缅怀悼念。我出书时,得到了协会新老领导的无私援助,并主持召开作品分享会,过往了的事情,历历在目,让人难忘。协会还同临潼、蓝田、周至、铜川等县市的文化社团加强互动和交流,组织采风,扩大会员视野,形成了同心同向的文化联盟关系。三是协会每年两期的《百花岭》文学刋物,已经出版了16期,目前正在为第17期组稿,象这样定期出刋、能坚持下来的民间文化社团,在全省、乃至全国也不多见。

    值得一书的是,洪庆街道办领先成立的“乡贤理事会”,其中70%以上来自洪庆文化协会,主持工作的是名誉会长和会长。去年录制的一套洪庆宣传片巜乡贤说洪庆》,协会的班子成员一一露了面。

   四月二日,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在汉中洋县召开“五代会”,我和路桄畅会长作为代表参加。晚上同居一室闲聊,谈到了李胜利没有谈到的洪庆文化的一些事情,让我感到了什么叫新鲜。从言谈中了解到他当这个会长,每年都要贴陪时间、贴陪钱,从而知道了他的不易和厚道。“谁让咱爱好这一行呢,大家的信任,咱只能是好好的干。

       此时此刻的我,想到了柳青“文学是愚人的事业”的话,这种“愚”的精神,在路桄畅会长身上得到印证。文学创作没有这种“愚”的精神和干劲,是难以为之的。洪庆文化协会能成为区文联八大支柱社团之一,真是名符其实,名则实归。

      在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五代会”上,路桄畅会长全票通过当选为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并担任《陕西农民诗歌》杂志副主编。我猴子沾了月亮的光,荣幸当选为理事,被评为“优秀会员”受到了奖励。

      槐香十里,香飘万家。花为媒,诗引人,“洪庆槐花文化节”己连续办了 八届,在助农、兴农、富裕农民方面发挥了积极推动的作用,槐花节已成为洪庆地区文化旅游的一张明片。

    “文学依然神圣”。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强心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参加槐花诗会,看到上百人如此繁华的场景,让我对张君祥老兄说的“咱灞桥是一城的文化,半城的神仙”调侃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田里小麦正在孕穂,菜花结荚。公园池塘里嫩荷叶开始露出水面,杏树结的果子己核桃般大,看到了这些,我在心里说,甲辰龙年又是一个有希望的年份,收获永远属于勤奋耕耘的人。
作者介绍

高五幸,西安市灞桥区人。20岁创作的剧本“席筒相亲”(与王韶之合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曾经是中共灞桥区委中心通讯组成员,西安晚报通讯员。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理事,头条达人,荣耀西安网“大学士”,《美篇》文学领域优质作者,灞桥区作协小说委员、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著有《灞上烟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文集三部。








solariz0026 发表于 2024-4-22 13:44:16

灞桥文化底蕴深厚啊{:mocs_24:}

阳光阳光 发表于 2024-4-22 14:46:24

{:mocs_33:}

高五幸 发表于 2024-4-22 16:49:36

solariz0026 发表于 2024-4-22 13:44
灞桥文化底蕴深厚啊

谢谢老师的鼓励和支持。

高五幸 发表于 2024-4-22 17:12:55

阳光阳光 发表于 2024-4-22 14:46


谢谢老师的鼓励和支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五幸:灞桥槐香飘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