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闻腊梅香
——今天是大年初二,上午去过兴庆公园,回来看到朋友圈里说植物园梅花开啦。中午吃完饭小眯一会,下午坐公交直奔植物园。
拍完梅花,天色已晚,在园中健步走,忽闻腊梅香,寻香而去,只见几株腊梅在夕阳下斑斑点点闪着黄光,很是诱人。可能是植物园位置高的原因吧,城里的腊梅都谢了,这里还在盛花期。
说起来,今年看腊梅是在小寒过后的第二天。腊梅刚刚吐露。为此,我还写过一篇短文,《西安日报》2月6日采用。因为有所删节,我讲原文贴上:
腊梅吐露
春天还会远吗
——腊梅花开啦!小寒刚过,大兴善寺两株百年腊梅沐日迎风绽放,让人感受到春的气息。我想起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晨光中,梵音袅袅、氤氲缭绕着1700多年的古寺,寺观音灵堂北侧小院内有两株百年腊梅正迎风吐露,花开朵朵,格外显眼。站在腊梅树下顿觉暗香浮动,花枝乱颤,迷人眼帘,如一片金黄云彩,芬芳馥郁,使人心旷神怡。五瓣花柔软而富有弹性,仿佛细腻的丝绸,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大冬天里,万物枯槁,唯有腊梅顶风冒雪为冬天绽放吐露,实在难得。它的美丽和优雅不仅让人们为之倾倒,更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希望。正是:艳阳催春韵,腊梅吐芬芳 。
实际上,腊梅和梅花不是同一个品种,腊梅是灌木,而梅花是乔木。腊梅花在中国的土地上繁衍生长上千年,早前这种花生长在长江中部的山区,是野生灌木,花开在冬天,芬芳可爱,但是由于唐朝和唐朝之前,它的利用价值没有被发掘出来,为很多人所忽视。那时,开在山野,因其像梅花,而叫作“黄梅”,也鲜见于唐朝的诗词歌赋。黄梅真正登上大雅之堂是到了宋朝。那是个崇尚黄色和追求“生活美学”的朝代。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服饰以黄为贵,牡丹也以姚黄为花王,自然宋人眼中的黄梅,有了一种比梅花贵气,不输给梅花的香气的“雅花”。但真正从山野的黄梅到腊梅,还得感谢宋代的文坛巨擘苏轼和黄庭坚。两人亦师亦友、诗文唱和、翰墨往还,在宋朝文坛被称为“苏黄”。苏轼诗云:天工点酥作梅花,此有蜡梅禅老家。蜜蜂采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亦其物。黄庭坚和道:天工戏剪百花房,夺尽人工更有香。在两位文豪一唱一和、共同加持下,“香气似梅,类女红捻蜡所成,因谓蜡梅”。从此,蜡梅花“雅号”代替黄梅流行文坛,美丽的腊梅从下里巴人变成阳春白雪,成了后世文人骚客笔下的宠儿。
在我看来,腊梅的美不在香气,不在容貌,而在于腊梅坚守苦寒的坚毅品格。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要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勇敢前行,熬过隆冬的风雪,前方等待着的是春日融融,阳光普照的温暖世界。
小院的人越来越到,大多是来看腊梅和拍腊梅花的。还有一大群白鸽,也在腊梅树周边上下翻飞,仿佛为花开起舞。古刹和花好像生命合体,幽静雅致绝美,共同组成一幅美妙工笔画。站在腊梅树下,枝干清瘦稀疏,掩映窗前,花淡淡的清香飘散四周。我深深的吸了一口弥漫着的花香,那种浓郁清奇让人陶醉,静下来,闭上眼睛,真的可以感受到春的气息
迟到的腊梅 谢谢{:mocs_24:} 耍的开心 谢谢{:mocs_24:} 漂亮 {:mocs_33:} 谢谢{:mocs_24:} 香气能透出屏幕 谢谢{:mocs_24:} {:mocs_44:} 好 谢谢{:mocs_24:} 谢谢{:mocs_24:} 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