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五幸:春节是一首欢乐的歌
高五幸:春节是一首欢乐的歌过年就是过个气氛,过的人气,更重要的还是过个心情。
腊月是春节的“开场鼓”,就象给儿子娶媳妇,从初八开始就开始了张罗,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油盐酱醋茶自然是少不了的,还需要和酒啊肉啊鱼啊鸡啊海鲜之类的“硬菜”着嘴。无论是高门楼,还是矮院墙的家,这时候都开始了忙,过年待客的瓜子、水果、糖,准备走亲戚的“礼行”,想门两边贴什么内容的对联,门上贴几个福字,门顶挂什么样的灯笼,还有窗上贴什么的剪纸窗花等事情,都需要一件一件的去办,马虎不得。少了一件,到年时候了心里就觉得不美气。
乡亲们过年前这几日也变得热情起来,碰了面相互的打招呼,询问肉菜的行情。跟头趔趄的忙,顾不上说话的,彼此间也相互点点头,村巷里是一片热情奔放、喜气洋洋的繁忙景象。
春节点的临近,人们的心情也越来越激动。在外面漂泊一年的游子回来了,见了乡党先敬烟,后问安,熟欢关系近的同龄人,免不了说几句带酸味的调侃,没了在外面的拘束,复归于原本生态的自在状态。归心似箭,游子终于与朝思暮想的父母、妻儿老小见面了,这一刻当是人世间最最温馨的场景,久违了的天伦之乐、膝下承欢、夫妻恩爱甜在心里,挂在脸上。村里街道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走在日子前面的人家,门口还停放着黑或白色“屎屙牛”,给平常冷淸的村子带来了一抹亮色,一点生动。
除夕之夜,是春节的高潮。家家户户的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抱团守岁,静静地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外面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把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
正月初一,是春节的第一天。人们穿着新衣服,互相拜年祝福。村里同宗家族的嫡系血亲相互走动,一句“年过得好”让亲缘浓情于水,血脉关系得以延续。小孩子们则成群结队地去给长辈们磕头拜年,领红包。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
春节期间,还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如贴门神、安灶王爷、接祖回家、舞龙舞狮、放鞭炮、踩高跷、敲锣鼓、扭秧歌、广场舞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气氛,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乡村过年的影响越来越大,是有点淡化,但是,春节在乡村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人们对于团聚、对于亲情的渴望,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使得春节在乡村生活中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为春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
我们乡村人的过年,过得就是个气氛,过的就是个人气,过的就是个心情;过的是一种传统,过的是一种文化,更是过的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期盼。
春节是首快乐的歌,是条欢乐的河。有岁月的新生,有人间的聚欢,有节日的热闹,有时光的感慨,有丰收的喜悦,还有懂得珍惜的成长和惬意的满足。摒除过往的不快,敲响开心的锣,以新的姿态去迎接拥抱新的生活。
作者介绍
高五幸,笔名:高五星,初中文化,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道新寺村人。自幼酷爱文学,20岁创作的剧本“席筒相亲”(与王韶之合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省市主流媒体先后发表新闻稿件数百篇,曾经是中共灞桥区委中心通讯组成员,西安晚报通讯员,被西安晩报,中共灞桥区委评为优秀通讯员。“美篇”文学领域优质作者、话题评论员,陕西农村报网专栏乡村作家、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会员,法制文萃西部网特邀作家,灞桥区作协会员、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著有《灞上烟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文集三部。
没啥感觉 大山深处人家 发表于 2024-2-1 18:13
没啥感觉
谢谢老师留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