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五幸:过年了,需补上走亲戚“这一课”
本帖最后由 高五幸 于 2024-1-9 18:30 编辑高五幸:过年了,需补上走亲戚“这一课”
“妈老了,舅埋了,姑表兄妹不来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埋汰人这一口头语,竟然出现在而今的城乡,走亲威被“淡化"的现象,让人叹息而无奈。
“儿亲亲,女亲亲,没儿没女没亲亲”。亲亲是以婚姻为基础、亲情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血脉关系。“一母同胞心连心,打断的骨头连着筋”。
辰龙年我跨入古稀之年。起伏跌宕、风风雨雨的人生经历,让我对亲情有了切肤的感受:“胞兄本是同一根,戚关系是亲套亲”。
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的过年除了吃饺子、响炮、贴对联,主要任务就是拜年、走亲戚。正月初一吃罢饺子后,老人便会安排子孙到同族同宗按长幼顺序去认祖拜年、送祝福,去的家主人发红包是少不了的,一块不多,两块不少,大人图个吉庆,娃娃落个高兴。这个过程主要让后辈知道同门人是谁。
走亲戚从正月初二开始,按照先舅家、姑家,后姨姨姊妹家顺序拜年,礼行是一包点心,20个馍是自然少不了的,之后生活条件稍微好了点,便多了酒肉米油之类。同族、亲戚之间的你来我往,编织起了相互感情的纽带,架起彼此牵挂的连心桥。
那个时候的农村,“你少我没啥,穷的挽疙瘩”。豁豁嘴吃红苕——生活难的一捋。娶媳妇盖房看病这些花钱魔王的事,一家有难,亲亲戚戚便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家家会来帮忙。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凝聚力,形成了战胜困难的力量,度过那个艰难的时光。生活虽然苦点,却亲情荡漾,那快乐的时光,现在咀嚼令人难忘。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负担加重,加之连续三年的新冠疫情阻隔,农村继而出现的“年轻人不想走亲戚,主家也嫌麻烦,图淸净”的趋于“断亲”社会现象,的确应引起人们的深思和注意。
亲亲就是在来来往往中加深感情的。有来不往非礼也,有来有往才是正道理。我认为,作为中华民族龙的传人,无论社会再发展,物质再丰富,过年再忙也应该抽出时间到亲亲家走走,探望一下老人以后少留点遗憾,和同龄人谝谝事业家庭儿女教育养老话题以开阔眼界,相信你的这些言传身教、无声有形的孝心行动,会深深地影响着你的孩子,在后代的心里留下美好的烙印。
甲辰龙年,万象更新。趁着过年的机会,安排好时间拜亲访友,多走动走动,救救农村的“断亲”潮。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去呵护亲情,让这份宝贵的情感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家和万事兴”。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亲情关系依然是人世间最宝贵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心灵一隅的皈依之处。
作者介绍:
高五幸,笔名:高五星,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道新寺村人。20岁从写新闻报导开始,创作的剧本“席筒相亲”(与王韶之合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曾经是中共灞桥区委中心通讯组成员,西安晚报通讯员,被西安晩报,中共灞桥区委评为优秀通讯员。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会员、法制文萃西部网特邀作家、陕西农村报网专栏乡村作家、头条达人、《荣耀西安网》大学士、《美篇》文学领域优质作者,灞桥区作协小说委员,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出版有《灞上烟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散文小说诗歌文集三部。
放到正月十五可能还会走亲戚,就放七天,真的太累了。 VERGIL 发表于 2024-1-9 19:31
放到正月十五可能还会走亲戚,就放七天,真的太累了。
谢谢老师的留墨! 有道理! {:mocs_33:} 田于兰 发表于 2024-1-9 20:14
有道理!
谢谢老师的鼓励和支持。 钱越多,情越薄,
人越是在困难时候才容易想起朋友亲戚,因为这时他需要帮助。(索取)
而他不需要帮忙的时候,却有能力帮别人的时候,往往不愿出手。(付出)
人性都是这样的,喜欢索求而不喜欢付出。
阳光阳光 发表于 2024-1-9 20:55
谢谢老师的鼓励和支持。 长知识了,活到老,学到老 社会关系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以前在熟人构成宗族社会中,生老病死,关联性很强。现在都是同事关系,同学关系,家长关系占主导了。走亲戚很难维系。 现在过年过节都是微信,电话聊天祝福,走动的人少了。 现在的年轻人不走亲戚 写的好 梨树多云云 发表于 2024-1-9 21:47
钱越多,情越薄,
人越是在困难时候才容易想起朋友亲戚,因为这时他需要帮助。(索取)
而他不需要帮忙的时 ...
谢谢老师发表自己的观点。 {:mocs_44:}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