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的回忆
国庆节的回忆 我的小学分为初小和高小,初小在乡村,高小在县城。初小的国庆节就是全乡的学生,集中到乡政府所在地的一个打麦场,进行秧歌比赛。不知是我的形象少年老成还是穿着土旧,老师让我扮成一个农民形象——头扎羊肚子手巾,腰系白腰带,脖子上插根我父亲的旱烟锅手里拿把镰。工农商学兵,但实际我扮演的农民,却排在了最后。我还是尽力扭了,但未知我校名次若何,只知“晋公庙高小”第一。这是一所县办高小,地址在我乡的“晋公庙”。据说,某年县遭蝗灾,县长出城视察,只见蝗虫遮天蔽日。他抓起一把信口吃下,孰料中毒身亡。百姓念其恤民之情,便立庙永念。庙有三殿,分别为五,六年级教室,上殿供奉晋公。旁有主持生活区,便是学生宿舍和灶房。我在此参加过数学竞赛,所以印象深刻。他们的秧歌队,队首一人拿镰刀,一人执斧头。拿镰刀者,如我所饰,执斧者,头戴鸭舌帽,身穿工装。他们是队形多变,花样百出——一回“九连环”,一回“红星五大洲”。一回交叉步,一回进二退一。观众更是大开眼界,鼓掌喝彩。
到了县城高小,除了城关,几乎所有同学都是背馍上学,难得假期能吃几顿妈妈做的热饭,所以假日都是在家过了。
至于中学,别有洞天,国庆当晚,举行提灯会——校方有车载大型灯,好像是地球仪上有一卫星飞行。同学们提着各自制作的灯笼,蜡烛学校提供。游行于县城的主要街道。
大学的国庆,则要去新城广场接受检阅。我们班扮演运动员,身穿学校配置的一身红运动装,手执羽毛球拍,行进中,右正拍,左反拍,再扣球。这些都是经过事先排练的,不然,我这个体育天分弱者,根本赶不上要求的节奏。当时天冷,受检阅时退下的绒袄绒裤,各班有专人收集。 有一趣事,虽经六十余年,仍记忆尤新。同班FT同学,游行完返校后,发现他妈给他缝的千层饼布鞋的鞋底,磨穿了一个大洞。因为当时的西安,除了城墙内,其余街道,马路还都是沙石路面,加上又逢雨天。今非昔比,别说市区,即就是郊县,也是路平如砥,大道通天。
阅 知青 {:mocs_44:} {:mocs_44:} 不是知青,1961的大学生 新中国成立之前出生的知识分子。 欣赏 记忆深刻 好 好 写得好 还 观 怀旧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