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五幸:新筑镇新寺村是我的根——癸卯年中秋节前欣然随笔
本帖最后由 高五幸 于 2023-9-14 08:56 编辑高五幸:新筑镇新寺村是我的根——癸卯年中秋节前欣然随笔
秋夜,月辉如银,洒满浐灞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在寂静的夜幕中,朦朦胧胧,显得寂静和神秘。
我记忆中的新筑镇新寺村,家乡曾经也是这样一片宁静祥和的夜色。而如今,那熟悉的村子因城市的发展被拆迁了,我呆在他乡空荡荡的高楼里,不知怎的,心里莫名其妙的泛起一股酸酸的、难以名状的情绪。
佳节中秋,本应是家人团聚、欢声笑语的时候。此时的我,却客居他乡,没了有村家在时的热闹和温暖。望着窗外头顶上的月亮,望着新寺村家的方向,明明知道新寺村己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消失,我的家荡然无存,我还是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地想着新寺村,念着村里的人。
我清楚的记得,每到中秋节的夜晚,我们一家大小围坐在宽敞的院子里,赏月、吃月饼,我给孩子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诵毛主席“吴刚捧出桂花酒”的诗句,媳妇则忙着烙糖饦饦,烙好了先给月亮娘娘献,再让故去的祖母、父母亲品尝,完成了这些礼节,然后才轮到家人们的享用。月光柔和地洒在我们的脸上,我感到月亮特别的明,特别的圆,那种温馨的感觉,弥漫着烟火气,令人陶醉。
我的家在新寺南村,门前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巷子,家的对门是学校,校里边还有个古庙,那是我最最熟悉的地方。开始用沙石铺垫、后用水泥打的“丁”字型街道路面,串东西,接南北,连百户。路两边,错落有致、高矮不一的的砖瓦房屋,都是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村子里那家门楼子高,谁家挨着谁,谁家出了个在外捉事的人,梆子长底子短,了如指掌,可以说出一二。我在村西的黑牛河里洗过澡。在北村古槐树下的油坊看轧油,在南村的学校读过书,承载着我少年的梦,记载着我成长的点点滴滴。
我清楚的记得,新寺村也经历了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土地下户、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等时代发展的历程,村民们可以说是饱经风霜,生活是有苦、有酸、有咸、有甜,村子上空响过叫社员出工的半节铁轨声,还有后来进化叫人的大喇叭声,区广播站一户一个的有线小广播,播放的新闻联播和秦腔,村里红白喜事的心齐、热闹劲,这些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代代新寺人在这个村庄生男育女、繁衍后代,发展生产,快意生活,留下忙碌的身影,奏响了一曲曲奋发有为、生生不息的歌,留下一串串有苦有乐、耕读传家的坚实足迹。
村头,地头,炕头有写不完的故事,村里的青年,壮年,老年各有各的生活阅历。
望着南窗圆圆的月亮。我心中涌起一股像是一棵树失去了根和土壤的难受。我想念家,想念新寺村这个让我成长的地方,想念这个村子里的乡党,想起新寺村在时给我带来的快乐时光……
看着窗外的明月,心中满是迷茫和惆怅。客居异乡四五年了,我无法享受家在时的中秋节快乐。窝被戳,在外漂泊的日子真他妈的难过。朝思暮想的就是个盼望着回迁,能有一个自己的家,重温一下久违了的中秋团圆。区域内的好多村子有成十年尚还在外面“过渡”的事实,不由让我对回迁产生担心,这样的事情会不会落在我们的头上……
人在陌生环境,会尝到孤独和无助的滋味。我这才意识到,有村有家有理气长的感觉真好!我对已经失去了的新寺村魂牵梦绕,那是一种精神上归属感,因为那里有我们熟悉的人和事,那里有我们的童年记忆和成长的历程,更重要的是有人老几辈的好乡党。
欣喜看到2023-9-1 22:38 来自陕西 · 华商网官方账号报导:“9月1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方红卫到雁塔区、未央区、临潼区、西咸新区实地督导“保交楼、保回迁”工作,现场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他强调,“保交楼、保回迁”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要切实扛起政治责任,继续铆足劲、下苦功,全力以赴攻难点、破堵点,以更实举措、更硬作风坚决打赢“保交楼、保回迁”攻坚战。”
省市“头头”的态度动作,让我看到了回家过年希望的曙光,但愿这一政策早日落地,让村民们的等待不再是等待!
中秋的夜,注定无眠,又是一个花好月圆、万民同乐之夜。
作者介绍:
高五幸,笔名:高五星,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道新寺村人。20岁从写新闻报导开始,创作的剧本“席筒相亲”(与王韶之合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曾经是中共灞桥区委中心通讯组成员,西安晚报通讯员,被西安晩报,中共灞桥区委评为优秀通讯员。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会员、法制文萃西部网特邀作家、陕西农村报网专栏乡村作家、头条达人、《美篇》文学领域优质作者、话题评论员,灞桥区作协小说委员,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出版有《灞上烟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散文小说诗歌文集三部。
心焦也正常呐!理解。 好 给你点赞 饦饦馍,我的最爱 好 田于兰 发表于 2023-9-14 00:29
心焦也正常呐!理解。
谢谢老师的理解。 好 不错 持续关注 铁面无私 发表于 2023-9-14 06:43
好
谢谢老师的鼓励。 乱世英雄 发表于 2023-9-14 07:36
给你点赞
谢谢老师的赞评鼓励。 lxj1019293 发表于 2023-9-14 07:42
饦饦馍,我的最爱
谢谢老师的鼓励和支持。 快乐小玛丽 发表于 2023-9-14 10:35
不错 持续关注
谢谢老师的支持和鼓励。 一代代新寺人在这个村庄生男育女、繁衍后代,发展生产,快意生活,留下忙碌的身影,奏响了一曲曲奋发有为、生生不息的歌,留下一串串有苦有乐、耕读传家的坚实足迹。 村头,地头,炕头有写不完的故事,村里的青年,壮年,老年各有各的生活阅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