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钱上瘾——为什么钱存的越多越不舍得花钱
某乎上看到一个热帖:存钱上瘾是什么体验?一个高赞回复的帖子,刷新了我对于存钱这一行为的认知。网友回复每个月最期待的日子就是发工资的那一天。收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钱从银行卡账户里提出来,转到支付宝账户,看着余额慢慢的增加。因为一开始赚的不多,为了让自己能存得下来钱,网友便很节制的消费。她会不由自主关注商品价格,挑选价格区间符合自己预期的商品。尽管她存钱的决心很坚定,但难免会有动摇的时候。一次年底聚会,网友发现她居然没有一件适合参加聚会的衣服。那一次,她变得没有勇气面对自己,也没有勇气面对旁人,她甚至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但哭过之后,痛苦过后,她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也不再羡慕他人,因为她发现这几年努力存钱的过程,已经把很多事情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而且,她也从这些习惯中收获了太多太多。她习惯了先存钱后消费;她习惯了自己做饭,健康饮食;她习惯了按需消费,专注生活。这些年存钱的习惯,不仅让她对未来生活增加了一份底气,变得敬畏生活;更让她减少了生活的内耗,使自己更专注自己的目标。电影《真情假爱》里有一句台词:我爱的不是钱,我喜欢的是钱带来的那种独立自由的生活。金钱是底气,金钱更是选择自由生活的必备条件。我发现存得住钱的人都是长期主义者前段时间还在调侃为什么父母辈比我们更能存住钱,那是因为他们只买一口锅,而我们可以延伸出砂锅、铁锅、炖锅、空气炸锅……我身边有几个年储蓄率超50%的朋友,我发现他们几乎都能做到以下几点:1.延迟满足:想买的东西先放购物车至少三天,如果超过三天还是念念不忘,再下手。2.注重使用频率:可以理解为实用性,使用频率很高的物品,它的单次使用成本就低,反之则高。可以想想自己那些压箱底的衣服,它们的单次成本是多少?而那些随便一捞就能穿出门的T恤,它们的单次成本又是多少?使用率不高的物品,买之前三思。3. 物尽其用:榨干物品的最后一滴价值。比如我就喜欢用罐装多于瓶装,因为罐装可以打开全部用完,而瓶装的东西会附着在瓶子上,剪开用麻烦,直接扔掉又觉得可惜。而且用完的罐子部分还可以洗干净作为收纳盒来使用。4.修补代替置换:手机坏了第一时间是拿去修理店修,而非再买一个新手机;衣服上的小洞优先缝补而不是直接扔掉……5.一物一件:同一类的东西买一个就好,一进一出更能发挥物品本身的价值,而且减少了决策时间。一个东西,当你长期持有又长期使用的时候,自然是省钱又回了。https://mp.toutiao.com/mp/agw/article_material/open_image/get?code=MGZkZDgxMmUxN2M1NjEyNTRhMWU4YjJhM2U2NjJlMTIsMTY5MzQ2NzAyNjM4OQ==之前还看到一个话题:你什么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该存钱了?网友的回答可谓直戳人心:“当亲人躺在ICU需要拿钱换命的时候; 当工作受了极大的委屈,却连辞职的勇气都没有的时候;当看到昔日好友买房买车,自己却蜗居在自己的出租屋的时候;当有了孩子,发现无法给子女提供好的教育的时候......”成年人的自由,都是钱给的。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许多时候,唯有你存下来的钱,才能切切实实让你活得体面;让你面对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多一点底气,多一份从容。有一句话说得好:你永远也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只有持续升级自己的认知,你才可能看到更多赚钱的机会,从而攒下更多的钱。冯唐在《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中说:“钱是资源,有钱就是有资源,有资源就可以做很多好事,所以有钱真好。”与诸君共勉。
形式不好还是多多攒钱 对着呢 见解独到 给自己保障吧 存钱才是底气 支持支持 确实形式不好 不是好习惯 正常现象 存钱也会成为信仰,鸦片吃多了也会成信仰{:mocs_3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