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五幸:家乡灞桥的土葬习俗文化
本帖最后由 高五幸 于 2023-8-28 14:48 编辑高五幸:家乡灞桥的土葬习俗文化
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的家乡灞桥区农村,对故去之人进行土葬,还是惟一的丧葬方式。
“入土为安”,村里的乡党们相信,死者的灵魂会通过土葬得到安息,籍以升天到极乐世界,而亡者的亲人家属则可以通过祭祀和缅怀,以保持与逝者的情感交流与寄托。
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我们新筑乡新寺村乡党把人老了叫作“天塌下来了”,不用主家请,便会不请自来的帮忙料理,久而久之,蔚成良好的村风。
当时村里的土葬,一队分散的埋在自己的“责任田”,二队三队则留有专门的公墓,无偿的供社员们使用。
我的母亲刘织巾走的早,当时我还小,葬埋没有多少印象,只知道坟在二队景娃喜地里井南边约十五、六米处。而埋祖母高王氏和父亲高富荣时我亲历亲为,让我对土葬传统习俗有了一点感受。
土葬,不仅仅是一种丧葬方式,更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的一种文化传统。“活着一绺,死了一畦”,即是对土葬的完美诠释和解读。
“辛辛苦苦,落副棺木”。通常是人还健在的时候,儿女们便会请匠人来家做寿枋,有条件的讲究“四页瓦”“五寸柏木墩子”,而家境一般的则用杨木、桐木,雕梁画栋,刻一“福”“寿”字样,成型上棺盖如同房上梁挑“三六九”黄道吉日,亲友邻里前来披红绸子、响鞭炮以示祝贺,浓浓的乡情蜜意在村巷里弥漫。
提前做寿枋,一是让老人看他(她)以后的新房子,给老人以精神上的慰籍;二是处在风烛残年的老人,说不准啥时候灯灭,不至于到时候手忙脚乱。
人老后的土葬,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丧葬文化。我清晰的记得,土葬一般经过如下的程序:
净身穿衣:人在“倒头”停命后,家人或请他人要为逝者净身,穿上提早准备的寿衣、寿帽、寿鞋,给逝者嘴里含枚铜钱。那时村上给老了人穿衣裳的有樊寿谦、李平顺等。
堂屋安灵:穿好寿衣后,将逝者的遗体由床上移放至堂屋,脸上要蒙片白布,防止孝子的眼泪滴脸,对后辈不利;尸体上放个犁地的铧,外边挂上门帘布遮挡。靠门帘开始摆一张方桌,桌上摆逝者遗象,安某某某之灵位,灵位前摆放若干食品、果盘,这些安置妥当,然后由孝子依次燃烛上香,开始在灵柩两侧守灵。
白事报丧:丧事因了孝服、白纸一屋子白而称为“白事”。家中老人去世后,家人列出需要报丧的亲友名单,交给执事头,执事头安排前来帮忙能指住事的年轻后生,兵分几路,在第一时间通知逝者的亲戚和好友来奔丧。
踏穴掘墓:挖墓前先要请懂风水的阴阳先生,由家人引路陪同,在自己的地里或公墓找适合的葬埋地点,“头枕东骊山,脚蹬灞河滩”,选向阳地势高的地方为穴。新寺村的风水先生有二队的高增荣,黄顺娃、一队的秦风山、三队的韦云峰。“穴”选好后,主家与执事头商量,确定打墓人。打墓,是“土葬”中最重要的环节,墓挖得好不好,关系棺材能不能顺利着地,且这是个出力活,老人走也不会选时间,冬天冷,夏天热,因此上被安排打墓的人,主家会额外宽待,还会给包个大“份”,其它帮忙的乡党亦不会有意见。埋葬祖母时,执事头牛客(绰号二条)告诉父亲,带上烟酒、点心到墓地走一回,说“礼多人不怪”。
入殓吊唁:入殓是将遗体从堂屋放入棺材的过程,由村里上了年龄、胆子大的长者操作,先铺上褥子、床单,将遗体放上边,然后用若干个草纸包的灰包,填补遗体两侧的空隙,身上盖好被子,放几朵柏树枝,在亲戚、家人和乡亲们“看最后一眼”吊唁议程后,哀号声中钉上棺盖。钉子不用铁钉,而用木头契合。还有个讲究,舅家、老舅家、姑家的人不到场,是不能钉棺盖的。
出殡送埋:出殡前,在灵堂有一场隆重的“三献”仪式,“喝礼生”会按照“先大后小、先近后远”的顺序,依次安排孝男孝女向逝者作最后的告别,唢呐声声,哀乐阵阵,很是庄严肃穆。礼毕后,将逝者的棺木抬到大门口街道上,罩上男为龙、女为凤的红色棺罩,接着进行孝子摔五豆碗、女婿外甥摆路祭等程序。
抬埋下葬:即把逝者的棺木放入墓穴进行掩埋的过程。看似简单,却是检验主人在村里乡性、为作的试金石,乡性人缘好的,人不用熬煎,自会得心应手,而平常行为不够检点的,就会出现抬埋人手不够发愁、或抬到半路上有人“耍怪”、或放埋棺材时的“失手”而“倒栽葱”,农村有句俚语教娃们家好好活人,“如果作恶过多,你爸你妈死了,会没人抬埋”,讲的就是抬埋的重要性。
掩埋奏戏:棺柩抬至坟地,年长者取下盖棺的被子,披在孝子的身上,孝子披被接过挖墓人从下面捏的土蛋蛋,长者会叮嘱孝子“别和人说话,别回头”之类的话。下来便是一边埋人,一边奏戏,奏戏图个场面不冷清,也为感谢前来帮忙的好乡党。
跪谢乡党:披被先期回家的孝子,在村口双膝跪地,手端烟盘,散发给前去送埋返村的乡亲们,这种礼仪由来已久,一方面招呼帮忙的乡党到家里聚餐,更重要的是对乡亲们表示虔诚的感谢。
净手圆坟:葬埋完成后,执事会在主人家门口放一把菜刀、一个毛巾、一盆清水,送埋的人进门先要洗洗手、动动刀,意思是从此一刀两断、图个干净。孝子回家安放好灵位,还要再次前往墓地,为逝者进行“全梢”(圆坟),让坟墓前大后小更加规范成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灞桥区农村的土葬渐渐的被火葬而代替。
我认为,渐行渐远的土葬,不仅仅是一种丧葬方式,而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印记。当时人们通过土葬的方式,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者的缅怀,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一是“一家有事、全村帮忙”的团结协作精神;二是“平常做人、着急用人”的警示教育;三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人口理论;四是传播“长者为尊、孝悌忠信”的乡村文化。
土葬这种古老的丧葬方式虽然被火葬所代替,但其所留下来的一些规矩和程序,没有因葬式改变而改变,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延续、绽放着灞桥一带人民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的美。
作者介绍:
高五幸,笔名:高五星,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道新寺村人。20岁从写新闻报导开始,创作的剧本“席筒相亲”(与王韶之合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曾经是中共灞桥区委中心通讯组成员,西安晚报通讯员,被西安晩报,中共灞桥区委评为优秀通讯员。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会员、法制文萃西部网特邀作家、陕西农村报网专栏乡村作家、《美篇》文学领域优质作者、话题评论员,灞桥区作协小说委员,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出版有《灞上烟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散文小说诗歌文集三部。
十里不同俗!是一种文化! 古月立青淳 发表于 2023-8-26 19:02
十里不同俗!是一种文化!
谢谢老师的点评鼓励。 了解了 学习了,谢谢高老师 乡土情啊! 风俗 写的很好 穆穆6 发表于 2023-8-26 20:00
了解了
谢谢老师的评论。 文化人 安 他山之石 发表于 2023-8-26 20:29
学习了,谢谢高老师
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入土为安 关中白事文化都差不多,个别的差异 觉得土葬还是好,符合国情,人性化。建议可以在指定绿化地深埋(比如5米以下)不留墓碑,网上祭奠,既不占用土地,也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