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再获国字号,“4+1+1”国家级平台带来什么支持?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确定并正式发布2023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其中包括西安商贸服务型在内的30个国家物流枢纽入选。而在早前几天,财政部、交通运输部联合组织开展的2023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竞争性评审结果显示,西安联合银川成功入选。
今年6月份,西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还入选了新一批25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
至此,西安不光完成了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四型”国家物流枢纽全部成功入选国家建设名单,又斩获一项新的国家枢纽支持城市,一项新的国家级基地,形成“4+1+1”国家级平台,西安物流枢纽地位再度迈出关键一步。
XI'AN西安新近获批两大枢纽
无论是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还是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西安纳入国家名单,说明在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中,赋予了西安极为重要的发展使命和支持力度,同时,也是对西安物流枢纽城市建设成果的认可。
在对于国家物流枢纽的定义中,它是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是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行效率更高的综合性物流枢纽,在全国物流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的作用。
这也就意味着,成为国家物流枢纽城市,首先将实现大型交通基建水平的提升,国家在核心项目建设上亦将给予资金支持;其次,物流产业链货物集散转运、仓储配送、装卸搬运、加工集拼等基础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物流要素加速向枢纽聚集;最后,物流枢纽的资源聚集效应和产业辐射效应将不断显现,制造、商贸等产业加速聚集,从而带动城市运行活力与经济增长。
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两部门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这一纲领性文件。文件之中,将国家物流枢纽分为6类型,即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陆上边境口岸型。
从西安的地理区位来看,除了港口型、陆上边境口岸型两类受区位局限外,国家将西安纳入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四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而西安也不负众望,“四型”国际物流枢纽如今全部纳入国家年度建设名单。
实际上,国家发改委5年发布5批国家物流枢纽年度建设名单,共包括125个枢纽,实现31个省(区、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覆盖。
相关枢纽在物流网络中的基础支撑和组织核心作用日益突出,为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等产业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条件,有力支撑“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建设和物流提质增效降本。
而在国家物流枢纽持续建设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财政部与国家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择优支持30个左右城市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
这是继国家发改委与交通运输部2018年推进国家物流枢纽之后,第二个以国家枢纽定位的物流基础设施。
值得注意的是,该则《通知》明确列举了奖补资金的额度和使用范围。从中我们也能够看到支持综合货运枢纽建设极具针对性。
奖补资金:按照每个城市原则上不超过15亿元、每个城市群原则上不超过30亿元控制。
使用范围:用于支持基础设施及装备硬联通,引导规则标准及服务软联通,引导建立健全一体化运营机制等,不得用于征地拆迁、房地产开发、楼堂馆所建设以及除前述规定用途外的物流园区建设和运营。
西安作为第二批支持城市,联合银川市成功入选,未来3年将获得中央财政最高30亿元的补助资金。其中,西安市作为牵头城市,最高将获得20亿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三大部门,两项顶层规划支撑,西安悉数入选,叠加优势必将反馈到未来西安物流枢纽体系建设上,提升基础设施“硬联通”与服务水平“软联通”,助力西安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大局,服务西安都市圈、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战略。
XI'AN手握多重国家级平台西安枢纽实力有多强
2019年,西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国家首批,西安首个,其意义不言而喻,自此之后西安也正是拉开了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大幕。
而我们通过梳理与分析5年来“四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以及后续的建设推进情况,能够发现西安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的规划思路与实施路径愈加成熟。
在通道周边,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陆港两大枢纽招引适配产业;在产业聚集区,构建便利的交通条件、成熟的物流园区,服务生产制造流通,通过不断的产业招引落地和项目建设,极大的释放着西安各区县、开发区所具备的通道优势与产业特点。
西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位于西安国际港务区,枢纽定位为“一带一路”内陆型国际物流枢纽港、“一带一路”国际陆海互联创新示范区、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和国家级城际配送枢纽节点。
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建设,离不开中欧班列长安号、西安港。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6月,中欧班列长安号共开行2619列,较去年同期增长46.2%,运送货物总重249.3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64.1%;中亚方向已实现常态化开行班列国际干线已达17条,覆盖亚欧大陆45个国家和地区。
西安国际港站总占地5600亩,已建成铁路作业线59条,其中国际集装箱作业到发线18条,设计集装箱年吞吐量540万标箱、运力6600万吨,现有集装箱堆场69万平方米、标准仓库18万平方米。
作为最早获批的国家物流枢纽,枢纽核心功能平台已全面建成,枢纽运营线路并联成网,枢纽内产业功能不断完善。
西安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位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依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建设 “一带一路”国际航空物流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内陆节点、关中平原城市群供应链组织运营中心、西北应急物流保障基地。
获批至今的两年时间,空港“临空、自贸、保税、跨境、口岸、航权”六大开放平台功能向发展动能的转化不断加快,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累计开通全货运航线43条,面向大阪、阿拉木图、圣彼得堡等国际城市,“向西开放、向东集散、辐射全球”的航空网络初步形成,空运进出口贸易货值已占陕西省总贸易额的70%以上。
西安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内部结构
正在进行改扩建的T5航站楼,钢结构屋盖已经合拢,正在全力推进屋面、幕墙和装饰装修、设备安装。飞行区工程东、西货运机坪通过行业验收并于2023年3月投运,成为三期工程分批次投运的首个项目,配套工程供电、西货运区、天然气管线改迁等工程均按照计划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工程已累计投资235.22亿元,完成总投资的50.12%。
三期扩建工程投运后,将进一步助力西安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助力陕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份获批的西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地依旧与空港、陆港息息相关。
西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依托西咸新区、经开区、国际港务区已投入运营、区域带动能力强的存量冷链物流设施群规划建设,占地面积1115.87亩。
西安是“四横四纵”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鲁陕藏大通道上的重要冷链物流枢纽节点,西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获批,将进一步整合集聚全市冷链物流资源、优化冷链物流运行体系、促进冷链物流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组织中心和重要平台。支持生鲜农产品产销对接,提供高效便捷、绿色低碳的冷链物流服务,增强生鲜产品保供稳价能力,实现“西安都市圈一小时鲜活农产品流通圈”,形成辐射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美食总仓”。
根据计划,基地力争到2035年,货运吞吐量达到2000万吨,打造全国进出口冷链商品集散分拨中心,全面建成标杆效应显著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节点。
西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位于西安高新区和经开区内,枢纽核心区占地3.27平方公里,枢纽南北两大片区分为七大功能区。
两大开发区聚集着西安最大的工业体量资源,枢纽毗邻西安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生产制造产业基地,直接服务三星、陕汽、比亚迪、隆基、杨森和华为等世界知名先进生产制造企业,同时还直接服务兵器工业、航空航天等产业。
西安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获批后,西安市生产物流与生产制造业发展达到高度融合,带动了生产物流、供应链运营、保税物流和公铁、公空等业态的发展能级,与空港型、陆港型枢纽联动发展,降本增效成效初显;补齐了关中平原城市群与先进制造产业链配套物流供应链短板,提升了先进制造业配套服务能级。
数据显示,2022年西安生产物流枢纽完成货运量超过8306万吨,枢纽所在的两大制造业聚集区规上工业总产值5829亿元,占全市78%左右。
据了解,2023年枢纽计划完成目标全年货运量超过9000万吨,大力推进枢纽项目建设,全面启动枢纽数字供应链平台建设,形成合力,促进物流枢纽提质增效。
此次批复的西安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将以“多业融合、内外链通、数智赋能、安全保供”为建设目标,依托灞桥区、临潼区、高陵区、阎良区(航空基地)、西咸新区等部分区域规划建设,枢纽占地面积6057亩,25个支撑项目总投资113.09亿元。
枢纽将培育形成以城乡居民生活消费需求为主、生产商贸流通为辅的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构建国际化商贸物流枢纽生态圈。建成后,将具备电商仓配、食品交易、农产品物流、医药物流、冷链物流和保税物流等多种物流服务功能,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一体化运营,全面助推西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西安都市圈经济发展以及关中平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目前,西安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方案尚未对外公布,具体的承接片区位置我们将继续关注。
而西安此次联合银川成功申报的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西安、银川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三年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同样尚未公布。
但我们也了解到,此次西安与银川联合申报方案共策划项目47个,总投资312.35亿元,其中:西安市项目35个、总投资247.76亿元,银川市项目12个、总投资64.59亿元。
本次申报成功后,将有效强化西安、银川枢纽城市的全球门户功能和集聚辐射组织功能,推动西银区域形成以“陆海陆空引领、跨国跨区协同、港产港贸融合、绿色智慧安全”为特征的国家综合货运枢纽;成为“一带一路”的陆海空国际物流组织中心、联动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物贸集结转换中心、服务国家装备制造及国防工业的供应链组织中心,保障黄河“能源流域”及陕甘宁蒙能源化工“金三角”地带的战略物资保障基地,更好服务带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含量没有多 好 好 不起卵用,名头再多也出不了多少成绩 浏览 hq 国家给的不少了 ,关键扶不上去啊 ,可惜呀 阅 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