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mao029 发表于 2023-5-31 08:56:50

穿越纸媒的文学回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参观记
当墨迹渐隐,互联网将人们浸泡在电子的海洋中,然穿越时光,依然唯有文字能担此任,宣告文学和生命曾经在场。文学是时代的,新闻亦是。那些纸媒上的文学见证,在回望中因记录和收藏而始终有迹可循。

自上世纪70年代发表第一篇处女作至今,作家贾平凹的文学创作生涯已走过整50年。作为一次别开生面的报纸收藏展,贾平凹文学艺术馆馆长木南从其历时20余年的报纸收藏中,梳理展出全国范围内报纸上千份,其刊行时间跨度达50年。

一份份宝贵的报纸资料,作为作家创作和当代文学史的物证,对于梳理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些“历史的底稿”,可以感受和触摸到当代文学史的变迁中作家创作的时代脉搏,见证贾平凹文学艺术创作的丰硕成就,也见证贾平凹充满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历史担当,对贾平凹为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贡献研究也有着不可或缺的资料价值。


我们依然寄情于纸,是因为纸上有我们的记忆和回忆,有我们的深情和深爱。



尤其是报纸,对于我们这些报人,是我们的故乡与故国,纵然时光流逝,那些五马长枪的东奔西走,那些纸上耕耘的黑夜白昼,依然有幸在纸上存留,编辑的版面,记者的稿子,里里外外,既是我们的里子,又是我们的面子。字里行间的智慧与灵光,同样也是我们的工匠精神。



西安已经是千万人之城,看似茫茫人海,多了谁少了谁都不行——比如木南,心怀草木,此心向南,他是文学的知音,艺术的知己,他把他毕生的追求,奉献给了这座城市和这个时代,甚至是这个国家,他以他对文学艺术的独特造诣和素养,通过展览的形式,精心策划每一场展览,他像一个优秀的厨师,又像一个杰出的导演。



在贾平凹文学创作五十周年之际,木南策划并推出了关于贾平凹的新闻报道报纸展览,与我商议,我们共同命名“穿越纸媒的文学回响”,的确,报纸无声,确是文学的回响,文学的交响,无声胜有声。



作为报人,我以为我对报纸的热爱,就像农民对于土地的热爱,直到现在,依然故我。令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是,木南一直悄无声息的报纸收藏,竟是如此精耕细作,万般皆备,蔚为大观,叫人叹为观止。我由此相信,他的独特性、独创性,无远弗届,独树一帜,文脉独存。



说到底,我们穷其一生的热爱,何尝不是寻找知音、知己的过程,文学艺术如此,世间百业亦如此。



如果说人生像是一部宏大的交响乐章,我们都是在乘着歌声的翅膀,每一音符与每一朵浪花的起起伏伏,都寄挂着我们一路走来的岁月沧桑。



我说过,一个城市的报纸就是一个城市的日记,一种原始与本真的存在,尽管时空流转,谁都无法取代报纸的魅力。一张报纸,何其轻、何其薄,又何其久、何其远,这就好像城市里已经高楼大厦林立,我们依然怀恋故乡,已经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我们依然怀念田园山水、乡村炊烟。



报纸依然还在,我们依然故我,报纸上的文学根脉,所见证的大木风华,是弦歌绕梁,如若不信,此间请作壁上观,去看纸上字里乾坤,去看纸上岁月悠长。






hello1987 发表于 2023-5-31 09:37:51

不错

小西安不小 发表于 2023-5-31 09:45:14

{:mocs_44:}

无所谓的山 发表于 2023-5-31 10:33:31

solariz0026 发表于 2023-5-31 11:24:40

有没有排成影视剧的作品??

聆听如水 发表于 2023-5-31 11:47:04

521727 发表于 2023-5-31 12:45:19

拜倒在楼主的西装裤下

长安无处不飞花 发表于 2023-5-31 14:47:10

废都这顶又脏又臭的帽子扣在西安的头上,可把西安害苦了!

长安无处不飞花 发表于 2023-5-31 19:20:21

我对生于五十年代,成长于文革时期,八十年代反体制,崇洋媚外,把老祖宗骂个遍的所谓专家实在佩服不起来!

辣椒红红 发表于 2023-5-31 20:07:4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穿越纸媒的文学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