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昆明池有关的地名
先说一下昆明池修建的背景。西汉时,流经长安城附近的八水中的滈河、潏河,并没有绕长安,而是流经长安城西部直接汇入渭河。为了防御这些河流在雨涝时对长安形成洪涝灾害,同时,解决天旱时长安城的缺水问题,汉武帝在开辟上林苑的同时,任命负责开辟上林苑的主管官员吾丘寿王为水衡都尉,解决这一问题。“水衡”就是平衡长安外围“洪涝”和“供水”矛盾的都尉。都尉是与京兆尹(相当长安市长)平级的官员。 在今韦曲南有一个水磨村,俗名碌碡堰,潏河出秦岭大峪,北流至此原继续北流,今向西南折而西去,改名洨河。宋人张礼《游城南记》说:“原(神禾原)下,御宿之水交流,谓交水。”截断潏河枢纽工程非常重要,当地民间俗语说:“潏河冲破水磨村,淹了半个长安城”。相传,当年修建截断潏河的大堰,用老百姓的磨扇穿起来修成,故名水磨村。又传说,当年修此堰将家家户户碾谷子的碌碡收集来修成,故有俗语说:“潏河冲开碌碡堰,大水淹了长安县。”古代长安县署在长安城内西部,故有此说。 洨河汇入沣河的入水口石碣堰,堰东侧有导渠将各条河汇入的河水均衡地以一定水量供给昆明池。这个水利枢纽的水天天流、月月淌,经过两千多年漫长岁月流淌到今天,继续使用。堰东岸上有一个村庄叫堰头村,是一个三千多人的大村。《长安县地名志》堰头村下引:“交水西至石碣,汉武帝元狩三年穿昆明池所造。”又引北宋《长安志》云:“石碣在长安县西三十三里。交水至此,分为二水,一水西流注入沣,一水自石碣北经细柳诸原流入昆明池。”堰头村就指在交水流到头的大堰处。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记载:“沣水经堰头、元村、周文王庙北流入渭。” 众所周知,昆明池北岸的斗门镇,是控制昆明湖水泄出到沣河的“斗式”泄洪闸处,在泾惠渠上许多闸就叫斗门。上世纪80年代修撰长安县村史时,经过许多资料印证才将这个说法定下来。而斗门镇北的落水村,为何叫此地名还费了一些精力才弄清。此村地处昆明池给长安城供水的出口下方,当时这里地势较高,渠水从昆明池流出在此降落水位,故名。《长安县地名志》落水村条下记:“以在汉唐昆明池北堰外,向长安城供水渠出口处。因流水在闸口处下落得名。”汉唐时的昆明池周边围坝较高,以提高水位供给长安城用水。汉长安城周城河,水源来自昆明池,今天的汉城湖在当年就靠昆明池供水。 如今西安城区,有一条路叫昆明路,也与昆明池有关。1950年在西安西郊新建了一条方向通昆明池的东西主干道,命名为昆明路,就是让人们记住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个多功能大型人工湖昆明池。了解啦 厉害 昆明池的风景很好 了解 厉害 踩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