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七月廿七,谚语“冷不冷,就看七月二十七”,今年是寒冬吗?
本帖最后由 司马秦剑 于 2022-8-25 14:27 编辑我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在我国上千年的农耕文明中,我们老祖宗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总结出很多实用的经验,虽然寥寥几字,却是对农业生产与天时气象关系的深刻总结。
古代没有天气预报,这些经验是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指南针,对我们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今天是农历七月廿七,是传统的“三娘日”,此时秋收农作物进入最后的生长阶段,即将可以收获,因此农民对这一天非常重视。
根据古人的经验,农历七月廿七是天气由热转凉的转折点,前期天气的雨涝干旱在这一天都会有所逆转。
这天的天气变化直接影响着接下来的天气变化,那么今年冬天冷不冷?我们看看老祖宗留下的谚语咋说的。
一、雨打七月廿七,连绵细雨滴到冬
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说的就是如果农历七月廿七这天下雨,那么接下来的整个秋天雨水都会比较多,会出现连绵秋雨的现象。
农历七月廿七一般都已进入处暑节气,有两句老话分别叫“处暑下雨万人愁”、“处暑若天还雨,纵然结籽难保米”。
此时粮食作物很快就要成熟,农作物需水量少,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会降低植株的光合作用,会导致农作物出现“贪青晚熟、籽粒不饱满”的现象,容易导致粮食减产。
此外秋天雨水多还会影响农作物收获、晾晒,因此按照老祖宗的说法,农历七月廿七下雨可不是好事,不过农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我们需要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
上面已经说了农历七月廿七下雨,可能预示着接下来的秋天雨水多,有句老话叫“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秋天雨水多说明有持续性的冷空气入侵,每一场秋雨都会带走大量的热量,每一次秋雨都会造成一次降温。
差不多十场秋雨后,天就会变得很寒冷,就需要穿上棉衣来防寒了。
因此“农历七月廿七下雨”,也意味着秋天很冷,寒冷的冬天会来得更加早。
二、雨落七月尾,冬天冻死老黄牛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的七月底下雨,那么冬天会很冷,这也意味着是“冷冬”。
牛是一种不怕冷的动物,“冻死老黄牛”虽然有点夸张,但是直观地说明冬天天气寒冷。
农村老话说“雨落七月尾,冬季冻死鬼”,这句话的意思和“雨落七月尾,冬天冻死老黄牛”差不多,都说明七月底下雨预示着是“冷冬”。
三、七月廿七热死狗,百日不见霜
这句话的意思也很好理解,说的就是如果农历七月廿七这天气温异常炎热(“热死狗”是形容天气的炎热程度),那么接下来的近百天都不会下霜。
正常情况下10月底就会下霜,“百日”差不多要到11月中旬才会下霜,这也说明冷天来得晚,这也预示着这个冬天是“暖冬”。
还有句老话叫“七月廿七热烘烘,谷仓里都是米”,农历七月廿七是大晴天,根据老祖宗的说法,接下来一段时间气温会很热。
天气炎热非常有利于籽粒充分灌浆,粮食的籽粒会更加饱满,千粒重会增加,粮食会大丰收。由此可见,七月廿七“宜晴不宜雨”。
特别注意:现代社会我们不再单凭农谚来预测天气,我国冬天冷不冷?要看“拉尼娜”的强度是否高,拉尼娜现象会导致我国出现“南旱北涝、冷冬热夏”的现象,根据气象卫星和超级计算机分析,今年发生拉尼娜现象的概率很大,今年冬天我国气温总体上将呈先热后冷的趋势,是“冷冬”的概率很大。
有句话叫“夏季有多热,冬天就有多冷”,说的就是如果夏天很热,那么冬天就会很冷,这是我们老祖宗的经验总结。
还有句老话叫“大热之年,必有大寒”,说的意思都差不多,今年我国夏天多地突破历史高温,会不会意味着这个冬天很冷?
总结,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农历七月廿七这天如果下雨,那么接下来雨水会比较充足,冬天会比较冷;
反之,如果农历七月廿七这天异常炎热,那么接下来的天气会以晴天为主,冬天会相对比较温暖。
农谚是我们老祖宗的经验所得,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对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但是农谚地域性很强,同时如今的气候变化多端,我们不能单凭农谚来预测天气,我们平常要多观察天气预报,以便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该热不热,五谷不结;该冷不冷,不成年景”,希望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来源:微博/黄河新流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