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阳县位于陕西南部秦巴山区腹地的宝成铁路线上。汉武帝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始称沮县,属益州武都郡。后曾改称武兴县、汉曲县、顺政县。西魏废帝二年即553年改武兴郡为兴州。南宋开禧三年即1207年改顺政县为略阳县至今。明嘉靖二十四年,汉中知府张良知《游灵岩记》云:“时过午即不见日,盖山高西障,此略阳之得名也。”宁波天一阁藏本,明嘉靖年间知县李遇春首次编纂的《嘉靖略阳县志》载:“用武之区曰略,治在象山之南曰阳”。
略阳,玉带河、八渡河、嘉陵江三条河流或穿城或绕城,在城之西南角拧成一股,然后向南,到重庆汇入长江,最后奔向浩瀚的大海。略阳县城可谓弹丸之地,但东西南北往往让人分不清。只要不耻下问,土著人十分好客。他们会告诉游人,略阳县城被几座山所拱卫:“南山对雨山,狮子对象山,凤凰戏牡丹。”顺手指向县城的南山:喏,那就是南方!另外,还要绘声绘色地说,雨山好比气象站,雾锁山头,多半要下雨;大象的身子沿通往甘肃康县的309国道展开,鼻子向嘉陵江弯去,仿佛要饮水;如果是在半明半暗的夜晚,仔细端详,狮子的额头、耳朵、眼睛、嘴巴的轮廓线条格外分明,面容狰狞,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略阳现有人口20余万。全县南北长约75公里,东西宽约54公里,总面积2831平方公里。东接汉中,南通四川,西邻甘肃,北靠关中,在历史上,地理位置就十分重要。从战略角度权衡,地处秦、陇、蜀咽喉之要害部,古时,若秦得即可控蜀制陇,蜀得则可据险自安,又可兵出八百里秦川,逐鹿中原。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就曾专门派遣大将陈式(《三国志》作者陈寿之父)在此修筑武兴城(今新城基址)。这也是略阳筑城的开始。
略阳自古还以自然景观取胜,唐时又是蜀道必经之地,文人墨客荟萃于此,览物述怀,吟诗作赋;摩崖书丹,勒石以记。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郙阁颂》。《郙阁颂》是公元172年东汉时期的一方摩崖石刻。当时,是为纪念汉武都太守李翕重修郙阁栈道而书刻的,故全称《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该石刻自成一家,是研究祖国文字、书法和东汉八分汉隶的重要实物资料。它同汉《石门颂》,《西狭颂》,并称我国的"汉三颂"。
青泥岭横卧于县城西北,为历代诗人所咏叹。李白在《蜀道难》中有“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诗句,杜甫在《泥公山》中复叹“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的艰难。上世纪20年代,于右任由陇入蜀路经略阳,写下了《略阳》、《白水江》等诗篇。1956年,国画大师李可染专赴略阳,创作出的《略阳》、《雄山秀水略阳城》,展现了古老的略阳的新姿。
解放前夕,略阳的运输仅靠嘉陵江的木船及人力、畜力。全县没有一条能通车的路,百姓饱尝了肩扛背驮之苦。那时,土特产销不出去,所需的工业品运不进来,70斤玉米只能换1斤盐或2尺布。20世纪50年代有了通往外县的公路。
1956年宝成铁路通车,跨越县境80余公里,使千年羊肠蜀道变通途。2011年12月,十(堰)天(水)高速公路汉中至略阳段建成通车。只有到了这时,略阳才真正成了略阳人民的“用武之区”。
页:
[1]